向上適應vs向下適應


大家新年好!


這次回台,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要過年時,跟爸媽住在一起,看看怎樣可以幫爸媽更健康。


除了當醫師的角色,看看體檢驗報告、藥單、營養品清單之外,還要擔任治療師,評估他們的肌力、關節活動度、生活自理能力、運動習慣、風險分析等等。


這幾天,我腦海中一直浮現何立安博士說的「向上適應」和「向下適應」這對專有名詞。


隨著年紀增長,一般老年人會越過越省力的生活,例如「含飴弄孫」或「公園散步」變成老人家的標誌。殊不知,就是因為越來越不刺激肌肉,我們的肌力和肌肉量就更會快速流失。然後我們就會本能地過著越來越輕鬆、舒服、便利的生活,平時就看看電視、聊聊天,頂多偶而出門散散步,就算有運動了!


我們的肌肉群,在這樣輕省的生活習慣之下,就會「向下適應」,變得越來越沒力,肌肉也越來越萎縮。


雖然還可以做家事、買買菜,但肌力其實已經退化到及格邊緣。稍微一個臨時的重心不穩,有些肌肉就沒有足夠力氣把身體拉回來,於是就會摔倒。


年輕人可以追趕跑跳碰,絲毫不是問題,甚至可以打球、滑冰、摔角、跳高,但老了之後,肌肉就會一直向下適應到常常摔倒,這難道是必然的現象?


不是的,我們的肌肉隨時都在適應環境,你給它足夠的刺激,它就向上適應,反之,它就向下適應。這是大自然的規律,也是殘酷的事實。


可喜的是,只要你認清這個規律,然後做大重量訓練,你的肌肉就會開始向上適應。


荷蘭自從在社區運動中心配置物理治療師和運動教練,免費給社區老人訓練之後,整個城市的老人生活機能大幅提升,醫療開銷也大幅下降。


拿著四隻腳助行器的老人,經過訓練,可以翻跟斗,你說神不神奇?其實一點也不神奇,只是要讓老人「向上適應」罷了!


也就是說,越老越需要運動!必須要在有概念的教練或治療師,規律地訓練之下,逐步恢復以及提升肌力、關節活動度、手眼協調。


再說一次:越老越需要運動!


我們必須克服「好吃懶做」的天性,逆轉「向下適應」的趨勢,才能健康,享有高品質的生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u4302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