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好文:焦桐:愈簡單的食物,愈美味——絕處逢粥
中國食粥史悠久,《禮記.檀弓》曰「饘粥之食,自天子達。」
但粥,自古也連接著祭祀,江南的「蠶桑節」和「人口粥節」都源於煮粥祭神。
人口粥節流傳貓鬼饞粥害人的故事;宋人在人口粥節前夜,家家用燈照亮床底,以驅貓鬼。
黃帝烹榖為粥,開啓了農耕文明,數千年的飲食信賴感,早已形成我們的遺傳基因。
演變至今,粥品已有數百種;起初是清粥,後來發展出鹹粥和甜粥。
甜粥種類較少,如上海的白糖蓮子粥、桂花赤豆粥,杭州的荷葉粥。最廣為人知者莫非臘八粥。
粱實秋說臘八粥是粥類中的綜藝節目,語氣略帶不屑;王蒙卻說那是粥中之王,粥之集大成者。,
對日抗戰時,朱自清在蒙自住過五個月,常去大街上「雷稀飯」吃糖粥。
蘇東坡「溫風散粥餳」;范成大「鏤薑削桂澆蔗糖,甘滑無比勝黃梁」;李商隱「粥香餳白」,吃的都是甜粥。
陸游嗜粥,提及「粥」的詩文段落總共有130處,其〈雜賦〉:「地爐夜熱麻秸暖,瓦酺晨烹豆粥香。」
他有糖尿病,偏偏愛吃高升糖指數的粥,尤其加入糖或蜜熬煮。〈甜羹〉即歌頌用菘,蘆服,山藥,芋作羹,滋味甚美,「天蘇陁味屬甜羹」。
曹雪芹晚年窮困潦倒,舉家食粥;秦觀家貧,典當衣服,以粥代飯,透露著寒磣;
范仲淹當年苦讀於醴泉寺「斷虀畫粥」,我覺得很勵志。
晉惠帝問「何不食肉糜?」則是昏君不知民間疾苦。
自從鄭板橋給堂弟鄭墨寫了那封家書,強調:天地間第一等人,只有農夫。「兩手捧碗,縮頸而啜」,似乎是冬天喝粥的基本動作。
饑荒年代,政府為了救災設粥場,良善人家也設粥棚,皆銘刻著民族的飢餓記憶,啜粥聲在中國歷史上是令人動容的聲音。
不唯華夏,狄更斯《孤雛淚》中奧利弗「還想再添點粥」,孤兒們空空的粥碗,空空肺腑的吶喊,哭喊著要活下去。
粥兼備救急充饑與養生功效,李時珍說米粥能「利小便,止煩渴,養脾胃」。從前有人作過〈神仙粥〉詩:「一把糯米煮成湯,七個蔥頭七片薑;熬熟兌入半杯醋,傷風感冒保平康。」
華人咸信粥是養生妙品,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載「神仙粥方」:專治感冒風寒暑溼之邪,以及四時疫氣流行,「以糯米補養為君,薑蔥發散為臣,一補一發,而又以酸醋斂之」。白居易在翰林院時,喝了一甌御賜防風粥,竟口香七日。
陸游堅信常吃粥能長壽,他的〈食粥〉詩流傳甚廣:「世人個個學長年,不信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
他活到86歲,很有說服力;詩中提到的「宛丘平易法」取自北宋張耒〈粥記〉所倡的食粥攝養法。張耒〈粥記〉:「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穀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良」。
放翁可謂以粥養生達人,他歌頌粥的詩大抵透露著老氣,〈薄粥〉:「薄粥支吾未死身,飢腸且免轉年輪。」還說:「老便黎粥美,病喜栗漿酸。」粥易於消化,很適合脾胃虛弱、牙口欠佳的老人。
粥是暖身又暖心的食物。
當年亞洲移民乘船漂流向馬達加斯加島,遇颶風迷失了方向,船上只有米、麵和水,南亞人、印度人、西亞人都吃麵包喝生水,華人則喝稀粥。結果華人的糧食最儉省,也最健康,漂流到馬達加斯加島時,存活率最高。
沒有任何食物像粥這麼能廣結善緣,米,豆,粟,麥,胡麻,青稞,玉米,高粱,稗子,乃至花苗葉、菜果、肉品都能熬粥。僅是益於保健強身的粥品就多不勝數:玉米粥、山藥粥、蓮子粥、胡麻粥、紅棗粥、栗子粥、百合粥、枸杞粥、羊肉粥……如賈寶玉愛吃「碧粳粥」、林黛玉每晨都吃「燕窩粥」。
粥香並非貧困時才發覺,高明者能發現其美學內涵,林洪《山家清供》錄有五種粥:豆粥,梅粥,荼蘼粥,真君粥,河祗粥。除了河祗粥用魚乾同米煮粥,其它都很清切;尤以豆粥最普遍,自古即流行;西晉石崇不見得愛豆粥,卻用它炫耀誇客。
劉秀起兵之初,被強敵逼得四處逃竄,倉皇來到滹沱河下游的饒陽蕪蔞亭,飢寒交迫,幸虧手下大將馮異送來豆粥,化解了劫數。後來,遇大風雨,馮異抱薪,升火給劉秀取暖,劉秀對竈燎衣。
一碗及時的粥往往使人絕處逢生。
中國歷史上若缺乏一碗賑濟救活的粥,肯定多了無數餓殍;不唯貧黎窮庶,劉秀飢寒時的這碗豆粥,等於為他建立東漢政權提供了緊急營養。
蘇東坡〈豆粥〉就描述到這件事:
君不見滹沱流澌車折軸,公孫倉皇奉豆粥。
濕薪破竈自燎衣,飢寒頓解劉文叔。
又不見金谷敲冰草木春,帳下烹煎皆美人。
萍虀豆粥不傳法,咄嗟而辦石季倫。
干戈未解身如寄,聲色相纏心已醉。
身心顛倒不自知,更識人間有真味。
豈如江頭千頃雪色蘆,茅簷出沒晨煙孤。
地碓舂秔光似玉,沙瓶煮豆軟如絲。
我老此身無著處,賣書來問東家住。
臥聽雞鳴粥熟時,蓬頭曳履君家去。
蘇軾是真的欣賞豆粥,他在〈食豆粥頌〉贊揚:道人親煮豆粥,大眾齊念《般若》。
老夫試挑一口,已覺西家作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