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醫學在1950年代因著精神藥理學的進展產生了巨大的變革,生物精神醫學成為精神醫療的主流,以心理治療為主的醫療模式轉趨式微。心理治療乃源自於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有人說,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開啟了兩個深淵,其一為unconsciousness(潛意識),其二是free  association(自由聯想);弔詭的是,明明在潛意識這第一個深淵裡不可明說,甚至無話可說的狀態,卻在自由聯想這第二個深淵裡說個不停。從此以後,有幸投身此二深淵的治療者們,便根據他們在治療室中的所見所思,接續提出許多理論架構,試圖為複雜的精神病理現象提供解釋,而心理治療的門派也因此如雨後春筍般林立,而各宗各派均有其殊勝之處,而理論之出現源流脈絡皆與當時之歷史文化背景有關。回到現實,在實證醫學的潮流,以及現今的健保體系運作下,個別心理治療顯然是一個逐漸式微的治療模式。臨床、教學、研究的理念架構已經大大壓縮了精神科醫師能夠待在治療室的時間;而在此筆者必須要先主治醫師  胡力予個別心理治療個別心理治療凋零凋零、、重生重生澄清一個觀念,治療室並非診間,門診的診間嚴格說來絕對不是精神分析或深度個別心理治療發生的場域,用個簡單的比喻,外科醫師雖然也看門診,但是進行手術治療的地方是在手術室而不是診間,外科醫師的成長需要經驗豐富的老師帶領,需要不斷地練習,需要在手術室裡臨床經驗的累積,個別心理治療的治療者成長亦是如此;精神分析或深度個別心理治療對於精神科醫師是一個次專科領域,並非人人專精,但是站在健保醫療資源分配的角度來說,精神科醫師專職於個別心理治療的行為恐怕對於現行的精神醫療體制來說是一種浪費。簡單的說,個別心理治療對治療者的要求有二:其一是治療室內的經驗與反思、其二是透過大量的閱讀以致於對心理治療諸理論架構的熟稔。姑且不論我們對心理治療做了多少反思,也不論我們究竟涉獵了多少心理治療的相關典籍,所有有心一探深淵究竟的治療者,夜深人靜時,都該先捫心自問,自己究竟在那個房間裡(治療室)待了多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u4302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