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旺報 記者賴廷恆/專題報導2014年03月19日 04:10


時下「缺頭寸」、「軋頭寸」的說法,與民初「袁大頭」銀圓有關,10個「袁大頭」厚1寸,就成了當時民眾口中的「頭寸」,流傳至今。
「袁大頭」及「光緒元寶」都是市場常見的老銀圓品項,也是兩岸收藏專家對有心接觸收藏、投資鈔幣的新手的一致推薦。大陸老銀圓收藏家方錫強表示,銀圓起源於15世紀,始鑄於歐洲,在中國被稱為「洋錢」、「花邊錢」或「大洋」,鴉片戰爭後大量流入中國。
民國建立後,「袁大頭」的出現,逐漸取代舊有外國銀圓,在全國各地流通。方錫強指出,「袁大頭」價格歷年來雖有起伏,但為實物貨幣,基於「人們對貴金屬的認可及對歷史文化的認同感」,收藏者不在少數,未來升值潛力可期。
台北市郵票錢幣商業同業公會總幹事許求麒也表示,清代、民初銀幣領域不像其他錢幣品項領域大起大落,多年來走勢堪稱平穩。未來若無重大變動產生,可望保持平穩上升的長期態勢。
許求麒強調,銀圓品項眾多,價格差異幅度驚人,應先選擇價格適中者投資、收藏。新手上路以「袁大頭」、「光緒元寶」為首選,購買時最好經由正派經營、聲譽良好的郵幣社或其他管道。網路、書籍的錢幣訊息往往「是死的」,唯有透過進場買賣,才能接觸活生生、刻骨銘心的實用知識。
全站熱搜